客服热线
400-662-5598
处暑丨暑去秋来,终归清凉发表时间:2024-08-22 09:50 在凉爽的秋风里,处暑缓缓而至。 处暑过,暑气止。 2024年08月22日星期四, 我们迎来了“处暑”节气。 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,秋季的第2个节气。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 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,秋意冉冉,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。 但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:处暑过后还热吗?就字面意思,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意思。 但民间有“处暑处暑,热死老鼠”的谚语,意为暑气到此为止。而事实上,暑热还要持续一段时间,秋意才缓慢地渗透在渐凉的夜晚中和微凉的秋雨里。 但处暑后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:白天热,早晚凉,昼夜温差大,降水少,空气湿度低。 所以,白天要注意防暑,夜晚要记得添衣。暑去秋来,愿君务必珍重,秋日安康! 陆游曾说:“四时俱可喜,最好新秋时。” 处暑,还是这样一个值得欢庆的好节气。 此时,大雁高飞,天高云淡,处处都是一片清丽的新秋好景象。 暑气渐消,人们也将迎来一段一年中最舒适的日子。在宜人的秋色里,或出游,或闲坐;或聚会;或品茶,都将美不可言。 处暑三候 早在《诗经》之《周南》中云:“五日为一侯,三侯为一气,故一岁有二十四气。” 所以处暑的三候为: 一候:鹰乃祭鸟 二候:天地始肃 三候:禾乃登 一候:鹰乃祭鸟 处暑后,秋凉开始弥漫,秋风渐啸,天地清明。 此时鹰也感知秋之肃气,搏杀猎物而祭。古人称之为“义举”。 二候:天地始肃 “天地始肃”,典出《逸周书》七十二候。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,萧瑟之气弥漫。 古人所说的“秋后处决”正是如此,即是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。 同时,也借此告诫人们在秋季不可骄盈,要谨言慎行,反省收敛。 三候:禾乃登 禾”是五谷各类,“登”为成熟。 古人认为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是万物的基本规律。处暑时节,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,迎来万物收成之季。 处暑习俗 对于最会过日子的中国人来说,创造一些处暑习俗也是必不可少。 【秋游:秋高气爽 迎秋赏景】 处暑之后,秋意渐浓,正是人们畅游郊野、迎秋赏景的好时节。 而民间向来就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,其间就有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 【开渔节:千舸竞发 捕获海鲜】 每年处暑期间,沿海地区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,欢送渔民驾船出海。 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,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,鱼虾贝类发育成熟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,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。 【放河灯:悼念逝者 祈保平安】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,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。 河灯,也叫“荷花灯”。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水中,任其飘流,向海神祈保平安。 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、对活着的人们祝福。 【吃鸭肉:处暑送鸭 无病各家】 鸭肉味甘性凉,具有滋阴养胃、利水消肿的作用,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。 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,一般处暑这天,人们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。 而江苏地区,做好鸭子菜,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,正所谓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。 处暑习俗,虽然是约定俗成,却盛满了一代代人最纯真的欢乐与最真挚的祝福。 今日处暑,让我们在明净的初秋里,将这一份美好与祝福再次传承。 天气虽转凉,暑气仍未消。 虽然与君共度处暑,但天南地北,终不能时时提醒,惟有几条小贴士呈上,望君安康! 1、穿着提示:“春捂秋冻”之意,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,以利于收敛阳气。但是,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,以保护阳气。 2、运动提示:饭后散步或做点轻松家务。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,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。 3、睡觉夜寝提示: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。 4、室内防病提示:室温不高时,可开窗使空气流动,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。 5、化解“秋乏”提示:进入秋季后,身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,机体容易出现疲惫感,产生“秋乏”。此时就要调整作息时间,尤其是睡眠要充足。 一度暑出处暑时,秋风送爽已觉迟。 在流转的时光里,我们享受过盛夏的热烈与美好,也与清浅的秋天不期而遇。 处暑过后,秋意渐浓。秋意浓时,便生美好。 刘禹锡说,秋天太妙,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 毛泽东说,秋天太美,“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,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”; 从古至今,秋天的到来总让人不胜欣喜。 一缕秋风,拂去酷热的夏; 一阵秋雨,润泽烦躁的心; 一滴秋露,折射爽朗的秋; 一丝秋意,渲染美丽的景。 秋天,一字一句皆是意,一步一摇都是景。 这一季秋天,愿我们素心向秋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,漫随天边云舒云卷。 在秋天里,感受那一份从容,洒脱、领悟那一份静美,安然。 夏日,暖心,暖情; 秋日,暖心,暖岁月。 虽有四季更迭,但秋风送爽, 惟愿时光静好,幸福绵长。 今日处暑, 和夏天说声再见! 愿君处暑开怀,逍遥自在! 今日处暑, 和秋天说声安好! 愿君与秋同乐,长宁无恙! 万物炽热,终归清凉。 暑去秋来,愿君安康! |